張雨齊,1981年出生在貴州省畢節市黔西縣,那時條件艱苦,等到上學,僅有一支用剩半截的鉛筆,外加一個只剩下幾張紙的破舊本子。
誰也不知道,這個稚嫩的孩子會在未來走上一條教育的路,并在這條路上綻放著自己的人生光彩,同時溫暖著更多的家庭。
1998年,經過九年的寒窗苦讀,張雨齊以優異的成績考入黔西中等師范學校,成為一名師范生。2001年畢業后,他成為黔西縣紅林中學的一名教師,從此與教育結下不解之緣,并在這個職業中不斷鉆研奮進。
在教學的過程中,他很想提升自己的學識水平,豐富自己的教學能力。不管如何,他都想更進一步。2003年,通過成人高考,他考入了貴州師范大學。在貴州師范大學就讀期間,利用空閑時間在外面給孩子們做家教,漸漸積累一些經驗后,便萌生出辦培訓機構創業的想法。
剛開始是在煤礦村一個幽暗的地下室租了個教室,只有七個學生。但就是從這七個學生開始,他在教育的路上越走越遠,對孩子們的了解也越來越透徹。誰能想到,就是以這種條件作為起點的張雨齊,竟然教出了貴州省年齡最小的作家梁貽鈞。這孩子一年級開始跟他學習,到初中后就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書《我的小學》,由清華大學出版社出版,知心姐姐盧勤傾情作序。
這還只是張雨齊的教學成績之一,從事教育19年的他,還教出初中滿分作文的學生,語文中考狀元、排名中考前十名的高分學生無數。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楊啟恒、戴堂微、李芷軒等。
在他2011年創辦的培訓機構“點石作文”中,最優秀的班級被命名為啟恒班。以此來激勵在點石作文學習的孩子,讓他們知道,不斷努力的自己都有機會成為下一個楊啟恒。
說到點石作文,不得不說說他的創業初衷。和其他人不一樣,別人創業一開始的夢想僅僅是多掙一點錢。他不是,他創業的初中是希望中國能看到貴州省的教育。他想讓貴州省有語文教育的品牌可以走出貴州,讓更多人看到貴州的教育水平。
正如在哈佛論壇上演講的貴州教育人楊昌洪先生說的那樣:“教育,沒有拒絕的權力。”他不拒絕任何一個被家長和學校老師放棄了的孩子,并用發自內心真誠的愛,去感化和溫暖這些孩子,喚醒他們內在的學習力量,幫他們重新找到學習成長的方向。
一次去他的校區拜訪他,恰巧在前臺等候區聽到一個家長講述她孩子與張雨齊的故事。那位家長說,她是一個單親媽媽,女兒因為父愛的缺失對學習充滿排斥,什么地方都不愿意去補課。張雨齊在知道這個情況后,親自和孩子聊了聊,并不斷疏導孩子的內心情緒。
就這樣,孩子留了下來,從六年級一直補到初三。期間,她媽媽曾試著告訴孩子轉到其他地方補課,孩子死活不愿意。問她原因,孩子說,在點石,張老師對她的呵護和關心,彌補了她一份父愛的缺失。換一個地方補課,可能能遇到很負責的老師,但不一定能遇到給她父愛的老師。
聽完這位家長的敘述我開始明白,為什么短短十年間,張雨齊可以讓點石作文在貴陽飛速發展,從零星的幾個學生發展到如今十一家分校三四千學生的規模。他有著一顆教育之心,這樣的情懷,恰巧是許多教育從業者所沒有的溫暖底色。
和張雨齊相處,經常從他嘴里聽到的話就是:“師者仁心。”
這話原本是“醫者仁心”,說的是醫生有濟世救人的寬大胸懷,被他經常掛在嘴邊來警示自己,也提醒著自己的教師團隊。對教育,他有著屬于自己的虔誠,遵從著“一切以成就孩子的人生為目的”的教育理念;并踐行著“讓語文教育成為孩子的核心競爭力”的教育宗旨。
張雨齊和他的點石作文,在貴陽教培行業的從業者當中,幾乎無人不知無人不曉。用他自己的話來說,點石作文要做到的,就是師者仁心,惠澤天下。只有這樣,才能真正走出貴州,才能真正打造出一家有文化價值、受人尊重的教育企業。
作為一個畢節人,我為畢節有這樣的教育從業者而驕傲。他心有夢想,希望可以幫助到更多的孩子。為此,他不惜鉆研各種教學技巧和心理教育方法。
別的不說,就初中語文閱讀理解的教學中,他就總結了許多的教學方法,如:“中心詞閱讀法、冥思法、完美框架法”等。就一個簡單的寒假,他就可以讓他的教師們教的學生提分10分以上。
如果沒有多年的教學沉淀,經驗積累,很多老師是做不到這種結果的。但這并不是他想真正做的,他想做的是可以讓貴州的語文教育走出去,被更多的人看見,為此,他將自己的一生都奉獻給了語文教育,希望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,去影響和幫助到更多的人。
這就是張雨齊,貴陽點石作文的創始人,一個立志為貴州的語文教育奮斗終生的教育從業者。